中華民國軍事 | 全台ATM分佈網
台灣的防空飛彈密度位居世界第二,可以有效攔阻假想敵的飛彈攻擊。空軍沒有兵科分別,只有專長區分。軍官專長:飛行、領航、步兵、砲兵、政戰、飛彈;士官專長: ...
中華民國的軍事發展,從建國開始,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國共內戰、政府遷台後等時期,乃至於今日兩岸隔海分治,皆與當時之政治情勢息息相關。現今中華民國之國防力量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以及《國防法》第1條的規定,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4]其建軍備戰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5][6]2017年中華民國全球軍力排名第19名[7],而2021年中華民國全球軍力排名第22名[8],2022年中華民國全球軍力排名第21名
北洋政府時期[編輯]中國自清代與帝俄於新疆、蒙古、東北、與英國於西藏就不斷有邊境衝突發生。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著手建立一批新式陸軍,也稱北洋軍。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曾派遣少量軍隊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25年7月,護法政府於廣州改組為國民政府,最高軍事領導組織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進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
國民政府時期[編輯]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國軍中的東北邊防軍未做大規模抵抗。1937年日軍全面入侵中國,國軍奮起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於西部邊界與蘇聯、英國等一直存有歧見與衝突,部分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人民解放軍以武力方式解決。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改名為中華民國國軍,象徵軍隊國家化,不再受中國國民黨把持,成為完全效忠國家的武裝力量。抗日戰爭後不久,第二次國共內戰即爆發,中華民國國軍在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中失利。
政府遷臺後[編輯]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國軍除少數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