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山寺 | 全台ATM分佈網
大溪龍山寺屹立百年古有上乘地理傳說香火鼎盛信徒遍全省.《中國時報》.1996-03-06(中文(台灣)).^ ...
座標:
25°02′14″N 121°30′00″E / 25.037347°N 121.499893°E / 25.037347; 121.499893艋舺龍山寺,也稱萬華龍山寺,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富民里的觀音寺,為清治時期臺北城三邑人的信仰與政治、軍事中心,戰後時期成為外國旅客觀光景點,今建築列為國定古蹟。
歷史沿革[編輯] 清治時期[編輯]早期泉州三邑人到艋舺是以從事茶葉、藤條等生意為主,相傳雍正年間一位來自泉州三邑的藤條商人至境尾時,把泉州三邑人信仰中心的晉江龍山寺香火袋遺忘在竹枝上,被人視有神蹟而供奉[1]。乾隆初年,三邑商人黃典謨發起建寺,募資銀二萬餘元[2]。以風水家張察元堪輿[3],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十八動工[4],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落成[2]。
此後三邑人便在番藷市至此寺之間,大興土木,興建舊街、新店街、龍山寺街,漸漸成為市鎮[2]。廟為泉郊、北郊聚集的區域,訴訟糾紛裁決,均在這裡舉行[5]。在縣丞從新莊轉到艋舺後,對外商業貿易大增[2]。有「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仔祿嫂、第三好馬俏哥」艋舺富人排行的俗話[6]。其中黃姓族群掌控大溪口、林姓族群掌握王公宮口、吳姓族群掌控滬尾渡頭,成為日後的艋舺三大姓,龍山寺寺務都由他們包辦[2]。每遇大事,三邑的領袖群集龍山寺,共商大計[7]。商賈要想在此順利作生意,都得向寺方繳納口捐,因此寺方於山腳下擁有大量祀田,世代由佃農耕種[8]。
嘉慶二十年(1815年),寺身因地震重建[7]。
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以黃龍安為領袖,於頂下郊拚擊敗同安人領袖林佑藻後,兩族群分以龍山寺、保安宮作大本營,展開長期對峙,犧牲慘重[2]。三邑人將此次械鬥期間罹難者的血衣,埋在龍山寺周圍的樹蘭下[9]。他們也為感謝塔悠庄的鄉親幫助打同安人,遂將龍山寺觀音像贈給,日後建立分香廟下塔悠金玉禪寺[10]。
龍山寺的軍事組織曾多次穿越新店溪,直攻入漳州人大本營的板橋[1]。龍山寺以在柯子崙的漳州人破壞龍山寺的水池風水為由,摧毀了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