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區 | 全台ATM分佈網
地形[编辑]...沙鹿區位於臺中市西部,大肚臺地西翼,清水隆起海岸平原中部:44,東與西屯區、大雅區相接,西連梧棲區,南與龍井區為界,北與清水區為鄰:44、46。行政區域 ...
「沙鹿」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其他用法,請見「沙鹿 (消歧義)」。沙鹿區(臺灣話:
沙轆區,Sua-lak-khu,白話字: Soa-lak-khu[3];拍瀑拉語:Salack),舊稱「沙轆」,前身「沙鹿鎮」,位於臺灣臺中市西部海岸平原的中心,介於臺中市區與臺中港之間、鄰近中部科學園區,是臺中國際機場所在地。區內人口約有9.8萬人[2],是臺中市海線地區的人口第一大城市[1],地形平坦少屏障,季風強、雨量少。重要特產為甘藷、豬肉副食產品。沙鹿區舊稱「沙轆」[4],原為屬於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族(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則稱「迴馬社」或「遷善社」。直至1920年改稱「沙鹿」,並沿用至今[5]:155,唯「沙鹿」一詞臺灣話仍稱「Soa-lak」[註 1]、[3][4]。
沙鹿區早期為中臺灣濱海漁村地區,原有拍瀑拉族百戶聚居,稱「沙轆社」的故鄉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又稱「社口番地」,或言由於此地風沙特多之因。明鄭時期,沙轆社屬於大肚王國。臺灣清治時期,雍正9年(1731年)劃大甲溪以北至雞籠為淡水廳轄區,清乾隆初年,並將廳治設沙轆,改稱「沙轆新庄」,後續閩南、客家吳姓移民入墾沙轆為處理開墾戶的事情而建的寮舍稱「公館」,另有同安的蔡姓,安溪的王姓,南安的李姓及晉江的蕭姓等家族,陸續至本地拓墾;道光年間,設有塘兵房三間,駐防守兵力十五名以上,加入晉江的顏姓家族、安溪等白姓家族,不斷拓墾,在嘉慶年間「沙轆」已發展為南北交通必經之地。
臺灣日治之初分屬於臺中縣梧棲港辨務署第三、五、六區,隔年改制為臺中辨務署塗葛堀支署沙轆街、鴨母寮、北勢頭區。1902年臺灣總督府實施廢縣置廳,分屬為臺中廳牛罵頭、塗葛堀支廳「沙轆庄」,後改為單一轄區臺中廳沙轆支廳沙轆區。大正9年(1920年)實施五州制,設沙鹿庄屬臺中州大甲郡。1938年,沙鹿庄升格為「沙鹿街」。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12月11日,沙鹿街改為「沙鹿鎮」,隸屬臺中縣大甲區。1950年10月21日,調整行政區域並裁撤區署,沙鹿鎮改直隸於臺中縣。1951年8月底時,沙鹿鎮計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