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舊社改建「聯合。大於」 一個黃金地址長出「有故事的 ... | 全台ATM分佈網
大於」,台北市忠孝東路與基隆路口的這個黃金地址,承載著歷史與人文...感慨兩棟分別為9樓和12樓的舊報社已入歷史煙塵,而是看到全新開展的新格局。
採訪/錢欽青、袁世珮 文 /袁世珮 攝影 /陳立凱
這裡曾是一片稻田,後來長出一棟樓,有一些人,每天走過田埂,帶回消息再傳播出去。39年時空流轉,一個個文字壘砌出歷史。而今,這裡出現更高、更漂亮、還透出與周邊豪宅不同氣質的新建築。
從稻田變聯合報報社,再改建為最新的複合式大樓「聯合。大於」,台北市忠孝東路與基隆路口的這個黃金地址,承載著歷史與人文意義,是有故事的大樓。
聯合報在這個地址上的39年
1951年創刊、擁有68年歷史的聯合報,從1971年自康定路遷到東區,到2010年遷至汐止,在忠孝東路四段底的這個燙金地點整整39年。
「搬到這裡時,附近還是稻田,同事上班都要經過田間小徑。」聯合報執董項國寧說:「回想一下,台灣在這39年裡發生多少大小事,聯合報忠實、完整地報導,在這裡留下作為一個媒體非常扎實的紀錄。」其中包括解嚴、政黨輪替與二度輪替、兩岸關係解凍、台灣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改善等等。
曾經有那麼多新聞人奔波於此。項國寧在聯合報總編輯任內遇到九二一大地震,他還記得那晚大停電,大樓一片漆黑,幸好報社自有發電機,「重新啟動後,一片黑暗中,一台台電腦閃現螢幕的光芒。很多記者已經下班了,又自動回來工作。」大家上緊發條,緊急換了3次版,把當夜新聞都處理完,立刻又動員準備後續採訪。
納莉颱風時,忠孝東路全線變成「忠孝大河」,報社前方也是一片水澤,當時的王必成董事長率同仁涉水上班,發報作業完全未受影響。項國寧說:「不管是地震、水災,記者們都自發回來,他們知道這是大事,需要回來盡自己的力量。這就是聯合報的文化。」
舊大樓前曾擺放一台印報機,彷彿是報社的精神象徵。「我們走過印刷機的時代,進到數位匯流,不管在哪一種平台,用文字來表述,仍然是不變的事情。」項國寧說。如今新大樓大廳牆面上,將聯合報第一篇社論的鉛字,打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