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簡介 | 全台ATM分佈網
據傳,雍正年間有渡臺移民將所佩帶的香火袋掛在樹上,多次於黑夜裏發光顯靈,遂有建寺之倡議。(一)初建.艋舺龍山寺初建於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 ...
修築史略艋舺龍山寺是泉州安海龍山寺之分靈寺廟,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據傳,雍正年間有渡臺移民將所佩帶的香火袋掛在樹上,多次於黑夜裏發光顯靈,遂有建寺之倡議。
(一)初建艋舺龍山寺初建於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年)。當時推選寺地捐贈者——黃典謨為發起人,並特聘當時著名堪輿家張察元相地風水,覓了一處美人穴(現址)以興建龍山寺。同時為了與「美人照鏡」相輝映,寺前曾鑿有「龍山寺池」(今龍山商場)作為「佛祖的鏡面」,於乾隆五年二月八日龍山寺落成。當時建寺的費用,前殿耗資2萬餘元興建;正殿由三邑人晉江、惠安與南安等移民所捐獻;泉州武榮的貿易商人則單獨出資興建後殿,以供奉天上聖母、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根據推測,龍山寺在乾隆時期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及後殿的三殿式格局。
(二)第一次重修嘉慶二十年(西年1815年)六月五日,龍山寺幾乎毀於一場地震,除了佛座之外的建築物皆被夷為平地;故當時董事楊士朝、黃朝陽發起重建事宜,向三邑人募得款項1萬5千元,於同年十月八日開工重建。此後龍山寺成為清代中期臺灣大寺廟常採用的院落型三殿式格局。各殿均使用廳堂造,面寬三開間,兩側各夾一列護室,前殿入口處圍以木柵,為清代中葉的典型寺廟形式。
(三)第二次重修重修後歷經52年,即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八月,龍山寺因遭颱風肆虐,寺壁嚴重受損,由當時董事林春峰及黃進清等人發起募捐,得款1萬5千多元,於同年十月八日再度整修。因臺灣地區氣候炎熱潮濕,加上地震與颱風災害頻繁,寺廟大約每60年整修一次,即一甲子為重修周期。這次整修後又維持了52年,直到日據時期才改建。
日據時期整修前龍山寺 (四)第三次重修清嘉慶時期修建後的龍山寺,直到日據大正八年(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時,因壁柱丹青剝落,棟樑遭白蟻蝕害,情況危岌,方由當時的住持福智和尚邀集地方有力人士倡議修建。福智和尚為修建龍山寺,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