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國防戰略為兩岸關係再添風險» 觀策站 | 全台ATM分佈網
國防部日前表示,將奉行已久的「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國防戰略,蔡政府上任後...各型飛彈選擇對岸具有戰術價值的目標進行攻擊,為國軍爭取更多的反擊時間。
中正大學戰略碩士 宋磊
國防部日前表示,將奉行已久的「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國防戰略,蔡政府上任後轉變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顯示國防部將以往的守勢戰略調為具有攻勢作戰性質的國防策略,也就是未來不排除以先發制人的方式,利用國軍現有的各型飛彈選擇對岸具有戰術價值的目標進行攻擊,為國軍爭取更多的反擊時間。
國防部長馮世寬曾在去年先提出「多重嚇阻」和目前最新定案的「重層嚇阻」有些微差異,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多重嚇阻」傾向被動防禦,也就是侷限在台灣本島的防衛作戰;「重層嚇阻」則屬主動防禦,也就是以台灣本島為中心,透過自行研製的雄二E巡弋飛彈、萬劍彈、無人機、雄三飛彈和天弓三飛彈等武器再一層層向外推進建構台灣的防禦網(向外距離衍生1000km)構成強大的火網,增加國軍反制力道。
為方便讀者理解「被動防禦」與「主動防禦」的差別,說明如下:
嚴格說來,這兩個概念在軍事作戰上早已不是新名詞,相對於陳、馬總統時期所奉行的「守勢國防」來說,當前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國防戰略與前兩位元首仍有差異,主要差別在於國軍過去向來是強調透過早期敵情的蒐集、分析敵方攻台步驟、分散部署兵力等方式來降低解放軍「第一波」所造成的傷害後遂行反制作戰,也就是在軍事作戰上雖然我方早已明白敵軍準備對我發動攻擊,仍然暫時選擇不主動出兵,也就是處在「挨打」後再還手的「被動防禦」階段。如此做有兩大優點:第一可以爭取國際外援、二是無須背負「開戰」罪名,當然我方也須有犧牲部分軍民的準備。
然而,目前國防部的做法是強調「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雖仍保有防衛固守字眼,但也強調開戰前透過長程預警雷達、戰術數據鏈、情報蒐集等方式了解共軍動態,一旦透過判讀驚覺對我方有「威脅」的情報,國軍不排除透過「先發制人」的方式攻擊敵方重要軍事目標,降低解放軍攻台的成果。此舉乍聽起來相當合理,其實該策略三大缺點:揹負開戰罪名、不利於爭取國際外援與引發解放軍更為強烈的報復手法。
對國軍來說,將原先的「被動防禦」調整為「主動防禦」,若以純國防的角度來說不能完全否定其正當性,但本文認為輕易將國防戰略從被動防禦轉換成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