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張新店大坪林即將消失的歷史聚落與原始綠地(下) | 全台ATM分佈網
2012年10月4日—當我二度前往十四張時,這裡重要的開發文史遺跡,皆已被拆除。利記公厝、劉氏宗祠、店仔街、斯馨祠、悠紀及厚記等重要歷史見證,就正好位在 ...
歷史建築遇上捷運用地 只能被迫遷移十四張地區的文史踏查之旅,實在令筆者感到十分遺憾與不捨。
當我開始研究十四張的發展時,此地樣貌已是處於末期,因此筆者僅有一次機會能夠看到十四張原本的面貌。
當我二度前往十四張時,這裡重要的開發文史遺跡,皆已被拆除。利記公厝、劉氏宗祠、店仔街、斯馨祠、悠紀及厚記等重要歷史見證,就正好位在捷運環狀線的路線規劃區內,如此的巧合,是天意還是刻意?
十四張的店仔街及斯馨祠,為大坪林五庄及新店最早形成的商業街及信仰中心,一直到日治時代被新店街取代之前,它一直是大坪林地區重要的市集,可說是十四張地區精華中的精華。只是,這樣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現今卻因為捷運及大廈興建,完全拆除殆盡。
儘管市政府承諾要在捷運完工後,興建一座歷史公園將店仔街內及附近的劉氏宗祠、利記公厝及斯馨祠等,遷移至此保存;但這樣的片面保存仍凸顯出兩個問題,其一是:移地重建後,歷史遺跡不再是歷史遺跡,它們將失去其地方開發見證的意義;其二是:只保留部分而非全部,很難讓後世真正瞭解該地的發展。
要形成一齣極完整的歷史發展故事,這之中的構成要素是涵蓋甚廣的。一棟房子也許可以重建,但要將其歲月痕跡再加以複製則相當困難。
十四張開墾之初,斯馨祠與店仔街都是遠比利記公厝及劉氏宗祠還要早出現的歷史建物,沒有了店仔街的歲月痕跡,十四張的開發意義與見證將無法充分反映出來。
再者,市府將歷史遺跡拆遷至他處重建,這不但讓古蹟反映當地開發的功能消失,這也讓它們成為了其他地區的「入侵者」,對於這些被迫遷移的古蹟來說,新遷移之地並不是它們的家,也不是當地早期開發見證的反映。
欠缺合理安置的強制拆遷對於居住在店仔街及溪邊寮聚落的居民來說,他們反對的不是開發,而只是希望能夠獲得一個能夠棲身的空間,倘若政府能夠給予他們合理的安排,絕對不會演變成是與政府對立的局面。
這些分別居住在十四張超過一、兩百年及五十年的住戶,面對政府僅發放極少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