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人變少,但留下來的人捐更多了!/公益觀察2019:正在 ... | 全台ATM分佈網
2020年1月15日—也就是說,「高所得人比較敏感,不僅減少捐款的時間點比較早、幅度...臺灣公益組織的多起爭議事件對捐款人信任度造成的衝擊,如慈濟內湖 ...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主題:公益捐款觀察 2019:正在消失的善意 時間:2020 年 1 月 3 日(五)14:30-16:30 地點:旋律文創中心(臺北市忠孝東路 4 段 162 號 9 樓) 主持人:葉靜倫/Right Plus 創辦人 講者: 余孟勳/臺灣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 周文珍/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 花玉婷/網絡行動科技產品經理臺灣公益責信協會 《公益觀察 2019:正在消失的善意》報告全文[1][2][3][4][5]
臺灣公益責信協會[6]依據財政部公開資料「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整理了 2004 年至 2016 年的「捐贈列舉相關統計之各項統計表」,並分析捐贈列舉變動情形,藉此將臺灣的個人捐款行為描繪得更清晰立體。
這份蒐集了超過 10 年的捐款資料,運用統計研究,佐以時代背景的爬梳,再交叉比對,藉此觀察 10 年來臺灣個人的捐款行為如何變化,包括捐款金額、戶數,以及什麼樣的社會事件將影響個人的捐款行動。
臺灣人比較慷慨?捐款多寡受經濟與災難影響根據此研究,以捐贈列舉金額推估,臺灣個人的捐款規模約 770 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0.45%,比起很多社會福利國家如瑞典(0.16%)、荷蘭(0.13%)、挪威(0.11%)、瑞士(0.09%)等都來得高,意思是臺灣個人在捐款行為上比許多國家都還要慷慨。
而在平均捐款數方面,從 2004 年至 2016 年止,將捐款總額除以所有納稅戶數,會得到每個家戶每年保持捐贈約 7000 元的結果,也就是每個月捐款約 500 元,大致上符合我們對捐款常態的印象。
究竟這 10 年,臺灣的捐款行為如何變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