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交通 | 全台ATM分佈網
臺灣交通(或稱中華民國交通)介紹臺灣的交通運輸概況,包括各種運輸系統、載具、大眾運輸...近數十年來,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環島鐵路計畫、高速公路路網一一完工,加上國內航空路網的建構,以及各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南北高速鐵路 ...
臺北捷運臺灣交通介紹臺灣的交通運輸概況,包括各種運輸系統、載具、大眾運輸工具、管道運輸等。目前臺灣交通最高主管機關是中華民國交通部。
臺灣島由於地形關係,東西部交通被中央山脈所阻擋,南北部交通由河流所切斷。因此早期臺灣交通極度依賴海運,四千多年前臺灣的史前人類,就已是了不起的航海貿易家,坐著小舟把花蓮生產的玉器帶到東南亞各國交易,航路最遠航行到距離臺灣三千多公里的泰國南部的Khao Sam Kaeo遺址[1]。18世紀,隨著漢人移民的到來,清治臺灣南北部連絡常常需要乘船至中國大陸轉乘,「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稱謂,更是說明臺南、彰化鹿港、臺北萬華在當時的航運地位。清朝治理臺灣的末期時間,才開始大規模整理南北向的陸上交通。至於東西部的連結,沈葆楨、吳沙等人分別開闢淡蘭古道、八通關古道等橫越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的山間小徑,做為東西部往來的捷徑。時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更計畫興建鐵路,從基隆至抵臺南。但後繼官員為減輕財政負擔,雖然這條鐵路已測量至大甲溪,僅完成基隆至臺北、臺北至新竹兩條路線,但已領先當時中國其他地區的鐵路建設。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代,今日臺灣交通建設的基礎,即奠定於此時期。不但縱貫鐵路由新竹延伸至高雄及屏東縣枋寮,東部的花蓮、臺東之間也建有窄軌鐵路。整個西部平原,糖業、鹽業等專用輕便鐵路更是密佈。至於空中交通,亦是奠定於此時期,但多以軍事機場為優先。日治時代臺灣的公路及鐵路,遵循日本靠左行駛的道路規則;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除了鐵路系統沿用舊制,公路皆改為靠右行駛。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由於面對海峽兩岸關係情勢的危機,因此先期臺灣的交通建設以軍事防衛目的為主,例如「糖鐵南北平行線」及西螺大橋的修築,或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闢等。近數十年來,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環島鐵路計畫、高速公路路網一一完工,加上國內航空路網的建構,以及各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南北高速鐵路的興築,今日臺灣交通的面貌逐漸完成。
臺灣的公路系統遍及臺灣島及澎湖群島各鄉鎮,公路系統依中華民國公路法規定共分為五級: 國道1,050公里、省道5,262公里、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