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山寺 | 全台ATM分佈網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荒瘴癘之地,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殖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艋舺龍山寺於此背景下創建於清乾隆3年(公元1738年), ...
指定/登錄理由艋舺龍山寺在政府的寺廟管理上是以「佛教」為名登記。然而這所以「寺」為名的廟宇,裡面既不常見到佛教法師,也少有一般「正統」佛教的講經說法、參禪打坐等活動。
發展源流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荒瘴癘之地,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殖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艋舺龍山寺於此背景下創建於清乾隆3年(公元1738年),供奉觀世音菩薩,由屬於晉江、南安、惠安三邑泉州籍(又稱泉州三邑)的居民,從晉江安海鄉龍山寺分靈來臺。此寺為艋舺地區的信仰、自治與自衛中心,無論是議事、訴訟、調解等均可請求神靈主持公道。昔日三邑商人之商業公會「泉郊」(郊為清領時期臺灣各地的商業公會組織),即以此為會所,可說是當地人生活、集會不可或缺的重心。清代當時艋舺地區主要為泉州移民,其中又分為三邑人、安溪人、同安人,分別以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以及當時一同安人商戶家中供奉的霞海城隍為中心聚居。艋舺因鄰近淡水河,通船之便利使得商業活動漸漸發達。由於三邑人在艋舺落腳較早,控制碼頭並且向往來的商船抽取「從價稅」(指按商品估計價值抽稅),同安人商業利益因而受到牽制,為此雙方偶有衝突。而且龍山寺落成後,泉州三邑商人就將所居地「頂郊」的行政中心設於該廟。得到了宗教庇護與場地,頂郊擁有稅金、團練、甚至是道路闢建、義渡、義倉、賑災、巡更等公共事務,成為頂郊軍政的大本營。
不過,這樣的體系並沒有將同安人所居住的「下郊」納入。且因為同安人位處泉州府與漳州府交界,也在漳泉械鬥中被認為過於中立,並未幫助同為泉州來臺的「自己人」,種種的利益與信仰衝突,使得雙方嫌隙更加擴大。
咸豐3年(公元1853年)8月,衝突已久的雙方中,三邑人率先發動攻擊。敗逃的同安人逃往北方的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最後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重建廟宇街市,利用淡水河從事渡航貿易。此後,艋舺龍山寺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艋舺的信仰、集會、商業中心。
後於光緒10年(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當地居民組織義軍,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更獲光緒皇帝賜「慈暉遠...